闭眼观天:时代在进步,人心也渐渐亮了起来。
人活着,就是一个寻找真理、认识真理的过程。在这条路上,你必须阅尽人世沧桑、读尽万卷书籍,才能到达那个叫作“真理”的彼岸。雷锋与遇罗克,一个只是普通的个体,一个到达了真理的彼岸;他们一个是世俗世界里的虚构形象,一个是照亮智者前进道路的精神灯塔。
两者间世人如何评判,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他的立场。但我相信,凡是有良知的人,都不会对后者有太多非议。
3月,莺飞草长,万物复苏,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,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。而许多人在惯性思维或外界的引导下,很容易想到一个名叫“雷锋”的人,虽说他已作古六十余年,但作为榜样式的形象,他从未真正离开过大众的视野。
但凡读过书的人,都知道他利用业余时间助人为乐,又爱写日记,给人以阳光灿烂的美好印象。他的故事,我从小就听说了,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在学习。我也学过他,但我却没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大上,反倒觉得自己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人。曾与人提过他,对方却带着讥讽的口吻说:“这社会有几个雷锋?反正我是学不了。”是啊,在这个做点事都要以回报为前提的年代,有几个人还会去学他?
纵观他的成长史,他的志向是做个“听话”的人,就像一把枪,别人指哪就朝哪射击。这样的人,有的人觉得好,有的人觉得他心智不成熟。一个“听话”而不分辨话的人,还能独立思考吗?不敢质疑,不敢反驳,甚至连吭一声也不敢。他对别人说过“不”吗?可曾怀疑过?还是只是做个螺丝钉。
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,会有独立人格吗?有脑子的人想必都知道答案。我不想那样活着。
我也曾想做个永不生锈的钉子,但后来发现,那将耗费大量青春。青春应该是五光十色、多姿多彩的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但不能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,毕竟他牺牲时只有22岁,也只有小学学历。
对于他,我们不能有过高的要求。相反的,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,却往往不是别人轻易可以学习的。有独立人格的人,就像悬崖上的花朵,可望而不可及,是一般人想学也学不了的。
因此,不得不说说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人——遇罗克。他是我心中的英雄。
准确地说,他是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。1970年3月5日,他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宣判死刑,并立即执行,1979年12月被平反。而每年的3月5日,正好是学雷锋日。许多人不知道,这一天对于他的家人来说,有多么难忘与沉重。
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,却因出身问题(父亲被错划为黑五类分子)被校方拒之门外。也就是说,学校要的是根红苗正的学生。这样的事,在当下是无法想像的,但在当时却再平常不过。
质疑,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思维能力,没有质疑就不会有进步,更谈不上创新。自从父亲被错划后,他就开始对这种划分产生质疑。“老子英雄儿好汉,老子反动儿混蛋”——这是当时十分流行的“血统论”。这话在当时就是真理,谁也不敢质疑反驳,一反驳就预示着灾难的开始。
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,在当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,除非你保持沉默。而在他看来,保持沉默就等于失去了思考的意义,要思考、要写作,那篇著名的《出身论》就这样诞生了,发在《中学文革报》上。这篇文章不得了,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讨论。那一年是1966年。
1967年,戚本禹公开宣布《出身论》是大毒草。1968年1月5日,遇罗克被捕。
《出身论》中,将一个人的出身及成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。归根究底,他关注的是人的出身、命运、自由以及平等等重大问题上,在当时,这些都是不可触犯的红线。后来,他又写了五期相关文章,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反响,也因此有了一些名气。
《出身论》中写道:
“你真的承认内因起决定作用吗?那么,你就不该认为老子的影响比甚么都强大。否则,只能表明你的思想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。”
怀疑精神让他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。至少,他的大脑比别人多转了好几圈。这样的思考,雷锋没有,同时代的许多人同样也做不到。否则,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。
遇罗克有思想、有头脑,不唯书、不唯上,敢于发表自己的见地,在那个时代,是为数不多头脑清醒的人。仅仅头脑清醒还不够,还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,而他显然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,他的文章逻辑严密、条理清晰、见解独到且深刻,让人读后印象深刻。就像一双无形的手,为人拨开云雾,让读者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。这样一个精神巨人,却过早地离开人世,只留下了一个供人仰望的背影。
他们两位,哪个更有人格魅力,大家都心知肚明,不必多说。时代在进步,人心也渐渐亮了起来。